【2016森林關鍵報告】從過去到未來的太平山林業之旅

  睽違三年,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森林關鍵報告】再次來到太平山,和32位夥伴一起從過去穿梭到未來,探索森林寶藏。


  從羅東林業文化園區開始,我們跳回百年前「羅東林場」的時代,發覺小小的羅東原來是一座為檜木而生的城鎮。當冒著白煙的五分車將太平山上的檜木拖送進來,許多林業工人就開始揮著汗,或將待價而沽的巨木投入貯木池保存,或將賣出的木材從池塘裡拉起,吆喝聲與鋸木的聲音此起彼落,伐木林業讓他們在此生活、立根,檜木的芳香、窄窄的鐵路,以及魚鱗板、斜屋頂的日式車站是他們共同的記憶。


小武列車長正在說明沿著鐵路上山的路線
跟國王列車長領取印有森林鐵路標誌的車票,準備剪票搭車、上山去啦!


  我們領著車票,一如當時的伐木工人沿著鐵路上山去,經過大洲的稻田、三星的蔥田、梨園緩坡而上,來到土場車站。這兒曾經是山地火車(俗稱蹦蹦車)的終點,也是森林鐵路的起點,對於檜木與旅客來說,都是重要的交通轉運站。遙想當年,巨大的木材從半山腰被推下,堆疊的檜木綿延成一條芬芳的河,從太平山流到羅東鎮,餵養了早期的台灣人民。

模仿與中華號合照的老照片,列車長的位置和車掌小姐的姿勢有沒有到位呀?
(左圖取自:「太平山古往今來-林業歷史」一書
當時的林業工人,腿部必須纏上「綁腿」、穿上「躂米」,才方便工作唷!

  乘著左彎右拐的山路,我們來到了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從前,這段旅程經過四段蹦蹦車與三段索道流籠輾轉交替,下山到羅東,來回得花費三天;現在,上山的路雖然崎嶇蜿蜒,卻只需要短短三小時,而鋪設這條公路的想法,源自於當時的政府。民國60年代末期,伐木醞釀歇業,曾經到訪太平山的蔣經國總統對壯闊的雲海、山嵐與參天的原始檜木林讚嘆不已,而有了將太平山規劃成森林遊樂區的想法。蔣總統親訪的事蹟,為當時山上的工人所津津樂道的一件大事,據說後來當遊客在中央階梯上爬樓梯爬得氣喘吁吁時,員工們還會開玩笑地大喊:「喘什麼?當年蔣總統爬得比你們還快呢!」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利用森林的角度不斷轉變:蔣總統曾經住過一宿的招待所改為文史館,中央階梯左右兩側的家屋宿舍幾乎全數拆除,蹦蹦車與舊鐵道也成為遊客懷古的觀光鐵路,而森林始終是以靜默的姿態佇立著,像個守山的神,不曾拒絕忙碌的工人,也包容熙來攘往的遊客。 

  我們再把時間拉得久遠一點。從石器時代開始,台灣歷經原住民、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一直到現今,森林中多采多姿的生命直接滿足人們有形的生活需求,包括:鹿皮、茶葉、染料、樟腦、木材、美味的食物、救命的醫療等;隨著生活背景的轉變,森林也能提供無形的文化資產、設計靈感來源、遊憩觀光資源、自然教育資源等元素;更重要的是,一直以來,森林默默扮演維持環境的要角,固土涵水、調節氣候、保存野生動植物基因庫、能量循環遞嬗、噪音、空氣的污染降解……等等。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利用森林的角度也越來越多元呢!

  森林就像個全方位的管家,讓我們享受種種服務,缺了其中一項照顧都會覺得不滿足,然而眾多供給之間,卻可能是相衝突不可兼得的,例如:砍了樹造成材,那麼留下來的空缺就無法成為野生動物的棲所,等於是破壞了「基因庫」的存在。所以,唯有透過「調查」來盤點資源,大面積地做整體通盤規劃,才能用最小的干擾滿足我們最大的需求。

  隔天一早,簡單複習過調查的注意事項和「眉角」,森林調查大隊披著清晨的陽光出發了。
森林調查大隊出發前,和藍天一起乾淨清爽的大合照!

  鑽入林下,在太平山真正的永久樣區中,我們彎著腰撥開長草與藤蔓,仰著頭估計枝葉伸展的高度和廣度,鼻尖是山林的綠野清香,腳下有蘚苔柔軟濕潤的觸感;我們在大樹的腳邊合作無間地測量、紀錄、歡笑,只花了一個多小時就完成調查。
  
帥氣的測高組
這側拍工作照的陣勢,看起來很專業啊!
我們在陽光灑落的大樹腳邊紀錄、討論、歡笑

  接著大伙開始像個孩子般好奇地在樹林間爬上爬下、摸東摸西,紀念合照的快門按了一次又一次,即便褲管被泥土弄髒、衣服被汗水浸溼,嘴角卻是那麼愉快又輕鬆地微笑著,這就是森林的療癒魔力。
默契十足地完成調查,我們的衣褲都被森林弄髒了,心中卻是大大地滿足!

  一離開樣區,灰厚的雲層頃刻間蓋滿天空,像個拉下臉來的嚴厲教官。在真實的林業調查現場,天氣的變化無常是家常便飯,荒野的試煉在在挑戰著林業從業人員的體力與心智,21年來長期在山林裡工作的「森林護管員」賴伯書大哥,除了山野間工作的精彩故事之外,看遍高山壯闊美景、怡然於純粹生活的他,也和我們分享自己關於「需要」與「想要」的生活哲理,啟發良多。

【延伸閱讀】礙於篇幅,和大家分享網友汪仁傑的小短文,想要與需要

  俗稱「巡山員」的森林護管員,必須揹負沉重行囊跋涉千山萬水,蒐集樣區資料;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徒手和特種部隊背景的山老鼠對峙、用最原始的拍打方式搶救燎原的森林大火;有時還得面對大眾,進行山林保育的推廣工作,負責的項目完全是包山包海地繁雜。多虧有像伯書哥這樣的護管員,擔任曠野中的橋樑,將重要資料帶到平地來,我們才能有所依據地規劃、運用這一座座山裡的龐大寶藏。
資深的森林護管員賴伯書大哥帶來山野工作的精彩甘苦談

  下午,森林的樣貌化為數字攤開在桌面,我們思考、作圖,企圖參透其中的秘密。
  「材積」指的是木材的體積,由樹高、胸徑換算而得。從木材經營面來看,定期調查材積,可得知此時販售木材能否賺取足夠的利潤;而從氣候變遷的議題切入,則可推估樣區中的樹木吸存了多少量體的二氧化碳。不同的樹種生長速度也會相異,在我們的樣區裡,紅檜與柳杉四年來就各自累積了不等量的材積,因此,依據不同樹種的特性,我們可以為不同優勢樹種的林地分別設定經營方式與目標。
  「徑級分布」則是指樹木「胸徑」的分佈比例,透過徑級分布圖,能監測林相是否持續健康地成長。在人工林的的培育上,當成長曲線高峰有逐年向右(胸徑大)偏移,表示樣區中的樹木正持續成長;而在生態監測上,徑級分布亦可提供我們了解樹木的組成比例是否健康。
  「覆蓋率」則關乎眾多,它是指俯瞰一片森林時,被樹冠層覆蓋住的土地面積有多百分比。這影響了林下的許多環境因子,諸如:陽光在林底層的分布,小苗的更新是否容易?是否有足夠的樹冠承接大雨降下的沖刷力道?樹冠的大小也會影響該區的地面氣溫呢!
覆蓋度圖:樹冠層的覆蓋度,會影響整個森林植被的生長,像是颱風經過而吹倒了大樹,雖然覆蓋度減低了,但這個在林地中的大空隙,就是新生小苗開始往上生長的好機會!

材積圖:兩組分別呈現柳杉與紅檜的材積比較。
不同樹種的生長速度相異,我們可以根據樹的特性設定不同的經營方式與目標

  透過資料的推敲,我們藉此得知林地的健康狀況,預測未來變化並及早因應。然而就像前面提到的,森林的全方位服務有時會相互牴觸,在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中,顧此失彼的例子比比皆是,要如何照顧到不同需求,需要站在許多不同角度縝密規劃。

  讓我們來進入一個假設中的情境:「木製用品的質感一直受到市場的歡迎,目前台灣的木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價格不但掌握在出口國手中,來源也常常無法確認,國人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購買到來路不明的木材,成為砍伐熱帶雨林的幫兇,因此為了提高台灣的木材自給率,政府決定選擇太平山作為重啟林業的示範地區……。」

  如果你是木材商人,對於以上事件,會有什麼期望呢?有沒有可能受到來自環保團體和太平山當地居民的反對與質疑?如果你是一般民眾,也許根本不住在宜蘭,在家裡看到這則新聞,會有什麼看法?再如果,你是負責經營管理太平山的羅東林區管理處,你又要如何兼顧所有人的需求,制定出一套面面俱到的管理辦法呢?透過換位思考,從自己平常不會扮演的角色出發,夥伴們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自己的意識角度,展開相當熱烈的討論。


「羅東林區管理處」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聲浪,正苦思解決良方,而一旁的「一般民眾」則在各組間蒐集情資,準備發表自己的看法
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的組別,對木材廠商及政府兩組提出了許多想法與建言
第一回合的發表
一般民眾看到新聞時的感想...右方綠色第二點非常實際!

  這個試著換位思考、腦力激燙的小活動,讓大伙深刻體驗到,森林經營的策劃必須握有充足的資料、全面性的通盤考量,才能夠照顧到每一個需求、永續利用森林寶藏。

  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雖然會對政府與木柴商人提出質疑與意見,但當一般民眾一起站在同一陣線時,這股聲浪才會更有力地展現!更甚者,該如何推動良心廠商的出現,以及該如何監督政府制定完善的法規,「一般民眾」更是關鍵性的角色。

  而所謂的「一般民眾」,正是我們自己每一個人!

  我們總是低估了自己的力量,以為有很多事不去做不會怎樣──但其實,改變的關鍵就握在你我的手中,而且非常地容易行動:只要在平常消費時,注意你挑選了什麼樣的產品,並多關心時事議題,就足以讓世界發生改變。
記得嗎,我們第一天中午的午餐是什麼內容?
只要購買前,多花兩秒鐘的時間,從包裝都內容物都挑選友善環境的產品,「選擇」這個簡單的小動作,就足以讓世界發生改變!

  以保護森林為例,國際上有許多組織早已開始付諸行動,例如以推廣永續經營全球森林為目的的「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生活中會用到的木製品,小至衛生紙、飲料利樂包、大至家具板材,在台灣都能輕鬆購買到,但他們仍然非常需要消費者的支持,才能夠繼續影響更多廠商選用FSC認證的產品,讓永續的森林推廣到全世界。

  經過這兩天一夜,我們對森林有了更多角度的認識,也互相激盪、產出了關鍵報告,而你願意付出自己的力量,保護給了我們這麼多的森林嗎?

  套句熟悉的廣告詞:「很多事,做了,很不一樣!」從現在開始,「Try it!」




【活動相簿】



【延伸閱讀】
3.羅東小鎮的林業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