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記錄】話說蝸牛(下)

  在話說蝸牛上集中,我們提到了蝸牛的外貌、攝食的構造與方法,更講述了夏威夷曾經引入肉食性的玫瑰蝸牛,卻造成更嚴重生態浩劫的故事,快來看看蝸牛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小秘密吧!

蝸牛的生殖孔與生殖器官位在臉頰側面,這讓牠們的交配儀式顯得十分與眾不同。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作者:TamakiSono 


與眾不同的交配儀式

  前鰓類和原始有肺類蝸牛具有雌雄男女之別,而大多數的有肺類蝸牛卻同時擁有雄性與雌性的性徵,這讓行動緩慢的蝸牛更有利於繁殖,只要兩隻同類有緣在廣大的土地上相遇就能配對。

  但與眾不同的是,蝸牛的生殖孔與生殖器官位於臉頰側邊,使得牠們的交配儀式從人類的眼光來看有點怪異──當兩隻蝸牛相遇,牠們先用黏呼呼的全身彼此交纏擁抱培養感情,雙方較為熟悉之後,這對愛侶會從臉頰旁的生殖孔伸出雄性生殖器,搜索對方的生殖孔並伸入其中交換精子,過程大約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接著便分道揚鑣,各自尋找喜歡的隱密處產卵,當然也是從臉頰旁的生殖孔產出卵粒來。

延伸閱讀:蝸牛產卵影片


和人類關係匪淺

  除了藉由刮食緩慢地改變世界之外,蝸牛還身負一項重責大任--獻身捐軀,成為其他動物的蛋白質來源,包括人類。
蝸牛是許多動物的食物來源,包括蛇類、步行蟲、螢火蟲、蝗蟲、鳥類、魚類、蛙類、老鼠......等等,都有攝食蝸牛的紀錄。圖為螢火蟲獵食蝸牛的畫面。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作者:HeinzAlbers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食物匱乏的年代,人類亟需一種生長快速、不需花費太多力氣與時間照顧又方便收穫的肉類來源,有人便把腦筋動到了蝸牛身上,體型巨大、適應力又強的非洲大蝸牛雀屏中選,全世界的熱帶國家廣泛地引入。然而非洲大蝸牛體型大、食量也大,特別喜歡吃大型植物嫩芽,造成嚴重而難以控制的農業經濟損失,只能悔不當初地將牠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種的黑名單之中,束手無策。

  台灣在1933年由日本人下條久馬一自新加坡引入非洲大蝸牛,至今仍然是令人頭痛的蝸牛之一,農夫們為了牠的植食性大食量煩惱不已;也是最家喻戶曉的蝸牛之一,公園、草地上隨處可見,熱炒店中的「炒螺肉」也是以非洲大蝸牛為主題的飄香佳餚,台灣目前並沒有野生型態非洲大蝸牛的養殖,因此餐桌上的黑色螺肉是由野外一顆一顆撿回來的--而這其實就是控制外來種的最佳解法,蝸牛肉營養價值高,是健康低脂的優良蛋白質來源,但一定得先洗淨並烹煮至全熟,因為蝸牛為多種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其中廣東住血線蟲可能會引發脊膜炎,若不慎感染,嚴重時可能有奪命危機。

  許多高級餐廳的法式焗烤蝸牛多以庭園蝸牛(Helix aspersa)為上等食材,在歐洲已有超過一百多年的養殖歷史,後來更發現負責破殼取肉的婦女雙手細緻光滑,不小心劃破的小傷口也癒合得特別快,才發現蝸牛感受到壓力時分泌的黏液含有天然尿囊素、甘醇酸等物質,是修復螺殼的絕佳素材,對於人體皮膚的組織新生代謝也有很良好的效果,因此全世界再度掀起一股蝸牛旋風,各式各樣標榜含有蝸牛黏液的保養品紛紛上市,原本就價值不斐的庭園蝸牛身價再度水漲船高。
歐洲庭園蝸牛是重要的經濟物種,具有食用價值,受驚嚇時分泌的黏液製成的保養品更是讓許多愛美人士趨之若鶩。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作者:Corsica


園區裡的蝸牛朋友們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舉辦蝸牛研習的當天,謝伯娟老師也帶著我們在園區裡做蝸牛的野外採集調查,本來擔心可能沒辦法找到太多種類,沒想到仔細一蒐尋,光是在中心辦公室外的小小一片草皮、落葉堆裡和樹幹上,一隻一隻型態各異的蝸牛漸漸被發現,短短50分鐘的調查共計有11種,還在一根腐爛的幹頭中找到一窩疑似蝸牛的卵。我們每天在這邊進進出出,卻從來都沒有發現有這麼多蝸牛和我們朝夕共處,這群靜默慢活的朋友受到忽視的程度真是令人驚訝!
將當天的調查收穫,以及之前的觀察紀錄整理一份園區蝸牛名錄如下:


中文名及學名
科別
特別描述
1
細錐蝸牛
Allopeas pyrgula
錐蝸牛科
Subulinidae
棲息於潮濕落葉堆,細長錐狀的殼、鵝黃色的身體,有種秀麗的氣質。
2
雙色草包蝸牛
Indoennea bicolor
扭蝸牛科
Streptaxidae
棲息於潮濕落葉堆內,黃色的身體搭配紅色的觸角,非常鮮艷。為台灣原生的肉食性蝸牛,個體雖小,卻以捕食其他蝸牛和無脊椎動物維生。
3
那霸黍蝸牛
Parakaliella nahaensis
鼈甲蝸牛科
Helicarionidae
圓盾狀的殼有點半透明,棲息於潮濕落葉堆中。
4
台灣山椒蝸牛
Assiminea taiwanensis
山椒蝸牛科
Assimineidae
在落葉堆中發現,圓錐狀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只在台灣北部有紀錄。
5
台灣錐實蝸牛
Succinea hoiticola
錐實蝸牛科
Succineidae
下過雨後,園區的樹幹上就會有很多錐實蝸牛出沒,比較活潑,小小驚擾也不會縮入殼中不出來。
6
謝氏小煙管蝸牛
Euphaedusa sheridani
煙管蝸牛科
Clausiliidae
棲息在潮濕落葉堆中,具有螺旋長管狀的外型,是台灣特有種。
7
扁蝸牛
Bradybaena similaris
扁蝸牛科
Bradybaenidae
雖然叫扁蝸牛,卻一點都不扁,殼體圓錐狀,在落葉堆中生存。
8
斯文豪氏大蝸牛
Nesiohelix swinhoei
扁蝸牛科
Bradybaenidae
是台灣體型最大的原生種蝸牛,特有種,殼寬可長到6cm大。
9
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fulica
非洲大蝸牛科
Achatinidae
外來種,在園區草地、落葉堆中常見,數量很多。
10
高音符絲鼈甲蝸牛
Macrochlamys hippocastaneum
絲鼈甲蝸牛科
Ariophantidae
外來種,可能隨園藝苗木進入台灣。夜間常會看見絲狀的外套膜伸出修復殼層,所以殼表看起來總是光滑亮麗。
11
雙線蛞蝓
Meghimatium bilineatum
黏液蛞蝓科
Philomycidae
下雨後常見,數量非常多,白天或較乾燥的時候會躲藏在樹幹間隙與落葉堆中。


公民科學當道,你也可以一起來協助研究

  深入了解與認識蝸牛之後,突然發現一片草皮、一塊不起眼的落葉堆,或是枯枝縫隙之中好像都有許多小小的生命努力生活於其中。牠們靜靜地慢活,在自然的遞嬗運行中扮演要角,卻總是被忽略,這其實是人類的損失。

  有鑑於台灣蝸牛的研究資訊極為缺乏,有一群學者正廣邀群眾一同投入協力,以每個人都是公民科學家的概念為號召,只要拍攝正確角度的照片,標註發現時間、地點,上傳臉書社團「蝸蝸園 - 台灣陸生蝸牛交流園地」,馬上就會有專家解答蝸牛種類,而且非常容易地就能為台灣的蝸牛資源基礎調查貢獻一己之力,還能學習關於蝸牛的所有大小事。下次出門踏青,不妨注意自己的腳邊是否有蝸牛朋友存在,為牠們拍張照片、上傳社團吧!
抓到一隻蝸牛時,請先讓牠回到螺殼中,接著拍攝正面、側面、頂面、底面四個角度的照片,長錐狀的蝸牛只要拍攝正面、側面兩個角度即可。正確的拍攝角度有助於蝸牛鑑定,讓台灣基礎調查研究資料的蒐集更順利,你也一起來吧!

延伸閱讀:
1. 蝸牛不思議:21個不可思議主題&100種臺灣蝸牛圖鑑



你錯過(上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