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紀錄】黃頭鷺育雛記

回顧今年,還記得你(妳)今年夏天有什麼最難忘的回憶嗎?
歲末年終,來與大家分享今年夏天,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最熱鬧、吵雜,也最溫馨的回憶紀錄。

近百隻群聚在貯木池陸島上繁殖的鷺科鳥類


陸島大公寓
  每到盛夏時節,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內貯木池及生態池中的兩座陸島總是熱鬧萬分。遠遠望去,只見綠色植被的陸島上,點綴著許多白色斑點,同時也會聽到「嘎~嘎~嘎~」般的吵雜聲。今年夏天,究竟是誰住進了這綠色的陸島大公寓?

黃頭鷺的鄰居:嗷嗷待哺等帶親鳥回來的夜鷺幼鳥
黃頭鷺的鄰居:小白鷺正在利用樹枝共築愛巢
小編趕緊準備了單筒望遠鏡來池畔瞧瞧,原來遠望的那些白色斑點是眾多的鷺科鳥類,其中頭、頸及背部中央呈現橘黃色的黃頭鷺最為顯眼,今年數量也最多。透過望遠鏡,瞧見了兩隻黃頭鷺成鳥正在爭吵,似乎在爭奪地盤!另外,還瞧見嗷嗷待哺的幼鳥正在向親鳥乞食。原來「嘎~嘎~嘎~」般的吵雜聲便是成鳥的爭吵聲以及幼鳥嗷嗷待哺的聲音呢!


尾隨在耕耘機四週的黃頭鷺成鳥
鳥類和所有動物一樣都有領域性的需求,擁有自己的領域才能確保有足夠的食物及空間棲息及育雛,否則就會如小編看到的兩隻黃頭鷺爭奪地盤的衝突場面。至於領域的大小要多少才足夠呢?群棲性的鳥類,如鷺科及鷗科鳥類,牠們所需要的領域較小,大約是鳥兒棲息於巢內,數十公分到數公尺範圍即可。這也是為何可以見到近百隻的黃頭鷺可以與夜鷺及小白鷺共同築巢在陸島上,並且能相安無事的撫育下一代。若是猛禽類的鳥類,其領域性可就大得多了,從數十到數百平方公里不等。




黃頭鷺=牛背鷺
  對於黃頭鷺的印象,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都跟小編一樣,曾在稻田看過黃頭鷺跟隨在牛隻或耕耘機四周,以啄食被驚起逃竄的生物;或是在鄉間瞧見牠優雅的站立在牛背上的景像。而這次是小編第一次看到黃頭鷺育雛的畫面,這可激起了小編想更加瞭解黃頭鷺的好奇心了!於是就拿了相機紀錄下今年夏天黃頭鷺的育雛過程。
 
黃頭鷺非繁殖期(冬季)羽色
 黃頭鷺繁殖期(夏季)羽色

「黃頭鷺」小檔案
  • 學名:Bubulcus ibis
  • 英名:Cattle Egret
  • 科別:鷺科
  • 別稱:因常停棲於牛背上,所以民間俗稱為「牛背鷺」。
  • 特徵:身長約50公分。雌雄同色。嘴喙黃或橘黃色。眼睛虹膜黃色。腳、趾黑或黑褐色。黃頭鷺是唯一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換羽毛顏色的鷺科鳥類。繁殖羽(夏羽):頭、頸及背部中央飾羽呈現橘黃色,其餘部分白色,部分個體於繁殖期前期,嘴喙末端及腳成現桃紅婚姻色。非繁殖羽(冬羽):全身白色無飾羽,部分個體頭部略帶淡黃色羽毛。幼鳥、亞成鳥類似成鳥冬羽。
  • 習性:主食昆蟲、兩棲爬蟲類,食物依所處的環境而定,在田地主要以蚱蜢、蟋蟀、甲蟲等昆蟲;在濕地環境則補食魚、蝦、蛙類等。屬於群棲性鳥類,繁殖期常與小白鷺、夜鷺集體築巢於樹林上。在台灣屬留鳥或夏候鳥,留鳥則會在島內有南北遷徙的現象。
  • 棲地:內陸沼澤濕地、農耕地、旱田、草地等。
黃頭鷺正在由樹枝築成的鳥巢內孵卵

交配季節的選擇
  所有生物,包含鳥類生命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將自身的基因藉著繁殖延續下去。而決定鳥類繁殖時機最重要的因素便是食物,因此鳥兒們通常會選擇在食物供給量最多且穩定的季節裡繁殖,以便有足夠的食物餵養下一代。為了搭配昆蟲及果實等食物供應的最充足時期,居住在冬夏季交替明顯地區的鳥類,通常在春季至初夏時交配,待雛鳥破殼而出正值食物最豐富的盛夏時節。

  所以在台灣,黃頭鷺的繁殖期約在3至7月,碗盤狀的鳥巢由樹技築成,每窩產卵3至5枚,會由成鳥雙親輪流孵卵,大概需要3周左右的孵化期,小黃頭鷺便會破殼而出。

黃頭鷺親鳥與巢中嗷嗷待哺的黃頭鷺幼鳥

一暝大一吋
  黃頭鷺雛鳥屬於晚熟型的鳥類,因為在洞穴或樹枝上的巢穴不易被天敵接近或發現,安全性較高,所以這類鳥類的幼鳥沒有迅速早熟的壓力,可以在親鳥照顧下慢慢成長。晚熟型的黃頭鷺雛鳥剛破殼而出時,眼睛尚未能睜開,全身沒有羽毛,且雙腳仍無法站立。此時的雛鳥就像是個粉紅色的肉球,毫無自保能力,惟有在親鳥無微不至的餵食及保護下,才能安全長大。

  反之,築巢在地上、水面上或水域邊的鳥類雛鳥就屬於早熟型的鳥類。因雛鳥在破殼而出後有可能會面臨天敵的追捕,所以雛鳥剛破殼而出時,便有蓬鬆的羽毛可以保暖,同時眼睛已能睜開,雙腳也能走動或游動。例如:水雉、高蹺鴴、紅冠水雞及眾多雁鴨科鳥類等雛鳥都屬於早熟型的鳥類。

持續長大的黃頭鷺幼鳥,站在巢中等待親鳥回來餵食。

剛離巢的幼鳥,嘴喙顏色逐漸由灰黑色轉灰黃色。

  親鳥餵食時,雛鳥會將喙伸入親鳥口中,攝取親鳥反芻出來的食物,待幼鳥稍大時,親鳥將食物吐在巢中,由幼鳥自行撿食。幼鳥經過約30天可以長成離巢。但還必須再經過大約15天後,幼鳥才能獨立生活及飛行。

 
繁殖期末期8月,黃頭鷺漸漸脫去鮮豔橘黃色的夏羽,轉為一身潔白的冬羽。

黃頭鷺冬天去哪了?
年終歲末的此時,若你來到林業文化園區的池畔,往往只見著小白鷺、夜鷺等留鳥或是大白鷺及中白鷺等冬候鳥在貯木池的陸島上停棲,通常見不到黃頭鷺。這是因為黃頭鷺在台灣屬於夏候鳥或留鳥,屬於夏候鳥的黃頭鷺僅春夏來到台灣繁殖,秋冬季時,便南飛至東南亞、菲律賓等地度冬;而屬於留鳥的黃頭鷺雖然一整年都在台灣島生活,但在島內卻有著南北遷徙的現象,每年秋冬季,北部的黃頭鷺會移居到較溫暖的南部避寒,來年春天3,4月又回到北台灣繁殖。

  再過幾天即將跨越到新的年度,想必今年出生長大的黃頭鷺幼鳥們都正在溫暖的南方渡冬吧!就讓我們期待明天的春天,再與牠們相約羅東林場貯木池見吧!


參考資料:
1. 台灣野鳥圖鑑,廖本興/晨星。
2. 野鳥放大鏡-住行篇,許晉榮/天下文化。
3. 台灣野鳥手繪圖鑑,蕭木星、李政霖/農委會林務局、台北市野鳥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