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產館─聊聊「歪仔歪」


        走進羅東林場,大家最常會在竹林火車站前,拍張照留個紀念,又或者坐下來吹吹貯木池吹來的陣陣涼風,而當大家走近竹林車站旁的標示時,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竹林車站的上一個車站叫做歪仔歪啊?」、「怎麼可能有地名叫歪仔歪啦?」、「歪仔歪是個甚麼樣的地方啊,怎麼會取這種名?」,關於各位朋友的這些驚嘆加問號,我們都聽到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歪仔歪」。

  「歪仔歪」這個地名真的存在,而這個地名來自宜蘭的平埔族噶瑪蘭族的其中一個社名,噶瑪蘭族以前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但事實上其聚落的數量是超過六、七十個社以上),過去對噶瑪蘭族的稱呼都以蘭陽溪為界,以北的稱為「西勢番」、以南的稱為「東勢番」,而當時人數較為眾多的聚落有奇立丹社、流流社、加禮宛社等,歪仔歪社則是其中一個社。



歪仔歪橋昔日五分車運送太平山木材之貌《註一》

  而歪仔歪橋位於現今羅東鎮仁愛里南區,當年運送太平山木材的五分仔車會經過此地,便取名為歪仔歪歪仔歪橋原名清州橋,取回原本的舊名歪仔歪橋除紀念噶瑪蘭族外,另一說法是因為以前的人要橫度羅東溪時,過歪仔歪橋下水流湍急,歪仔歪聲音不絕於耳,因此被當地人稱為「歪仔歪橋」,台灣光復後,歪仔歪站就被拆除現在已呈一片空地並種植農作物為主,原鐵道已改為現在的仁愛路。

  但歪仔歪在噶瑪蘭語中代表的語意,曾有「藤蔓」一說,但因噶瑪蘭族無文字記載語言,並隨著噶瑪蘭族消跡於蘭陽平原,是現在較為不可考的部分

  噶瑪蘭族曾是蘭陽平原上最主要的生活人民,但隨著吳沙帶著漢人的大舉入侵,現在居住在蘭陽平陽上的噶瑪蘭人己經很少了,當年吳沙帶來的千餘名漢人,幾乎都是「羅漢腳仔」,他們需要土地耕種,便想盡辦法從噶瑪蘭人手中奪走土地,除了利用武力與欺詐式交易之外,有時還利用噶瑪蘭人的虔誠的信仰弱點,所以漢人入蘭不過百餘年,噶瑪蘭族幾乎就在宜蘭消失殆盡。在花東縱谷上,花蓮豐濱鄉的新社村,則是噶瑪蘭人目前唯一較具規模的部落。

  從前住在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多姓「潘」,也有另一個少見的姓氏是「偕」,姓「偕」的族人是由於紀念馬偕博士當年行醫之恩


  而關於噶瑪蘭族也有一些有趣的俚語,例如「橄仔腳躲鬼」,橄仔樹即大葉山欖,該樹是噶瑪蘭村落的標誌,傳說噶瑪蘭人兇悍並擅長下蠱,漢人父母為了防止孩童因誤闖誤撞而中邪,故佯稱「橄仔腳躲鬼」,以嚇阻小孩擅入噶瑪蘭村落。

  而噶瑪蘭族的埋喪方式相較於漢人非常不同,歪仔歪的「瑪璘埔」就是噶瑪蘭族的墳墓地,他們會等死人自行潰爛或者趁死人往生不久,身體尚未僵硬時用豎葬(坐直葬)的方式,「瑪璘埔」於現今仁愛里的小公園。



「瑪璘埔」農地重劃時,建一條四公尺寬的農路,從中穿過,餘地十坪左右,闢為仁愛里的小公園,地點在番社頭之北。《註二》


《註一》羅東林區管理處老照片
《註二》羅東鎮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