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活館─生活,與火車為鄰

        靜靜停在軌道上,還閃著歲月光澤的黑色蒸氣火車頭,我們叫它「五分仔車」。


        關於窄軌五分仔車的身世,如果你還有印象,在先前部落格中「奔跑吧,小火車!」系列已經有了詳盡的介紹,所以這一次要帶大家回顧的是,這條太平山森林鐵路如何走進當地人的生活。

由土場出發的運材火車通過全長四百公尺的歪仔歪橋,即將抵達終點竹林站《註一》

        泛黃的照片裡,你還看得見它的威風身影馳騁在平地森林鐵道上,發出「噗—噗—」汽笛聲,拖著白色蒸氣或黑色煤煙緩緩行駛。運材五分仔車自民國十三年起全面通車,穿過羅東鎮、三星鄉與大同鄉,從竹林到土場三十六點四公里,沿線共計十個火車站,分別是:竹林、歪仔歪、大洲、萬富(兩萬五)、三星(叭哩沙、天送埤、清水湖(清水)、牛鬥、樂水(濁水)、土場,車站主體多以太平山的檜木建造      


        兩年後,小火車除載運木材外,同時掛有客車廂,像現在的區間車一樣每站皆停成為沿線聚落主要的交通工具,每日行駛運材車八班次,甘蔗車六班次,混合列車兩班次。

  買一張土場到竹林九十二錢的車票,無論伐木工人、眷屬、居民或遊客,都可以從太平山腳下搖搖晃晃過兩個小時又五十分鐘到達羅東竹林,或者從反方向上山。不過當時的九十二錢(一圓等於一百錢)可不是小數目,據說當時台籍教師的月薪大約五十圓,換算起來約薪水的五十分之一,如果當月要往返山上的次數較多,生活可就要縮衣節食啦!因此讓站務員頭大的「逃票」事件也時有所聞呢!


        民國四、五十年代是伐木最興盛的年代,約一個半小時就有一班車,在林場附近長大的囝仔都知道,聽見火車進站的聲音就表示該出發了,帶著鐵板或平口鏟刀、畚箕,飛也似地到林場來,把剛載來的木材,爭相恐後地撕下表面樹皮帶回家,因為容易起火的樹皮,曬乾以後就是很好的入灶火材,大灶前成堆的樹皮就成了孩子們零用錢的來源。 

  早期林場工作人員還會氣得拿竹竿來趕人,但在物資貧乏的年代,久而久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撿樹枝、刮樹皮的任務自然成了林場囝仔的共同記憶。 

  相形之下,林場員工家庭則幸運得多,無論在太平山工作站或羅東林場工作,每月都固定配給檜木枝梢材作為柴薪,是用大灶或火爐煮飯、燒洗澡水的燃料,現在想起來奢侈,在當時則是最自然不過的利用。       

        
        直到民國五十九年,為方便旅客轉運臺鐵車站,遂向前延伸一公里增設「羅東車站」(現已拆除,舊址於今金愛大飯店一帶空地)作為森林鐵路平地線的起點,並購置柴油動力車「中華號特快車」上路專營客運,每日三班,由於速度快,節省二十分鐘乘車時間,因此幾乎班班客滿。



中華號特快車《註一》

        林場的耆老回憶道,當時每天早、中、晚各有一班車,主婦們聽到火車聲就知道要開始煮飯了,家家戶戶炊煙隨之升起。在那個只有極少數人家有時鐘、手錶的年代,日子就按照火車的步調走,似乎還帶著一點嗆鼻的煤煙味。

   從前羅東林場內有六線火車軌道以方便列車交會,現在還能從這條重建的鐵軌依稀想像當時的樣貌,小火車曾造就台灣的外銷經濟奇蹟,匡啷匡啷的,走進宜蘭人的生活,也走進林業人最親切鮮明的一段記憶。  



《註一》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