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之小腳丫上游段


        回頭一看(先不要緊張,傳說中那道門還沒開),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五年了耶!今年是第四屆舉辦暑期兒童營,心中真的一驚,當時年紀最小的四年級生,現在已經是國中青少年囉!複雜心情可想而知(時間也過太快了吧!)

       一、二屆的活動叫做「濕地樂園遊一夏」,為期兩天的活動,主軸為觀察與比較埤塘與溪流中的濕地生物。第三、四屆「小腳丫走濕地」為期三天兩夜,帶著小朋友們認識得子口溪上中下游的濕地生物外,更重要的是了解,溪流就在你身邊(原來我們這麼近)

    「小腳丫走濕地」三天兩夜的活動過程,一天認識一河段,調查一河段點,每天都有新的發現與新的感受,腦袋瓜都裝滿滿的。每天在活動結束前(休息睡覺前),得寫下兩個分享,沉澱回想今天所學。

第一個:活動過程中最有趣的事。
第二個:活動過程最想問的問題?

        最有趣的事,小腳丫們應該早在回到家後到現在,已經敘述最少十次以上。而在活動過程中小腳ㄚ們最想問的問題究竟有哪些呢?中心的老師們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有時很無奈(老師上課的時候你要聽嘛!),有些時候常忍不住突然大笑而嚇到隔壁的老師,大夥是不是也好奇小腳丫們會問什麼呢?

現在就讓我們  看下去

活動地點:得子口溪上游段
調查方式:翻石與浮潛

環境篇   

Q1為什麼上游的石頭較大?  
A1想像一下,某塊岩石從山邊崩落了下來,而相較於中下游,受到河水沖刷時間較短,所以石頭明顯較大顆。

Q2為何只有上游可以潛水?  
A2看來這位小腳丫很喜歡潛水喔!其實想在中下游潛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等小腳丫們看  到中下游的河段環境時,就會明白在中下游潛水就算眼睛張再大,水渾濁的程度會連大水怪出現也看不清!加上對於河川底床及深度情況無法確切掌握,實在不適合貿然下水。

Q3為什麼在溪裡超難走路?  
A3是與平常的馬路相比嗎?如果馬路上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石頭四散著,應該也不太好走吧!再加上水流的速度,讓你定格維艱,又因為水所以石頭上容易有滑溜的青苔,當然不太好走囉!

Q4為什麼溪邊的樹,它的樹枝(小枝條)會朝上生長)      
A4因為他們都很喜歡太陽公公,舉手恭迎灑下的陽光。不過應該不只有溪邊的樹,日常生活中花草樹木們大多也是這樣,小腳丫們可以觀察觀察。

Q5河水是什麼形成的?  
A5小水滴落下,水往低處流,沿著小山溝構成了很多小支流,匯集成河。大夥的想像應該是這樣吧!這時候彷彿看到小腳丫們臉上有其他的疑惑,那那沒下雨呢?河水好像沒有乾枯啊!嗯!因為雨水降落在植物們身上,沿著紋理再落在土裡,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部分在土裡與空氣中的水氣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會慢慢的把水集中至小支流或河中,所以在沒有下雨的日子,小水滴們也各自有不同的旅程。

Q6為什麼上游汙染較少?
A6為什麼上游的污染較少喔,講這件事身為人類一份子的我就有點不好意思了!在上游地區較少人類在此活動與生活,所以產生較少的副產品。人類在使用資源時,難免有些副產品出現,如寶特瓶,具清潔劑的洗碗水,所以減少資源的使用及使用相對污染較低的用品,才能讓大家在低污染環境下開心的生活。

魚兒篇   

Q1為什麼上游只能看到四種魚?在得子口溪中還有其他的魚嗎?為什麼魚可以生活在"冰冰冰"水中?    
A1每條溪流的魚種多少都有點差異,需要長期的觀察,才能確定有多少種類。每種魚類都有可適應與接受的溫度和環境,就像生存在極圈的北極熊,他的腳指頭一點也不想跨到溫帶地區。因此不同的魚會生存在不同的水域環境,就像小腳丫們所在各河段調查到的魚類,是不是都不一樣呢!(回想一下各河段調查的魚種吧!)

Q2為什麼有些魚喜歡躲在石頭下?      
A2就像小朋友在玩躲貓貓時,會躲在不容易被鬼抓到的地方。另外在石頭下,讓他們不用正面迎擊水流的力量,相對比較輕鬆嘛。

Q3還能再來觀察嗎?還能再去哪裡看到石(魚賓)    
A3在瞭解溪況、有數名成人陪同及安全裝備足夠的情況下(別嫌囉唆!安全第一嘛!),當然可以再去觀察。臺灣石(魚賓)是台灣特有種之淡水魚類,以水中矽藻及有機碎屑為食,遇驚嚇後躲避於石縫之間,常見於水中石頭較多的上游區域,想看到他,到河的上游去吧!

Q4有種魚受到驚嚇,身上條紋會變淺,那還會再變回來嗎
A4如果是因為短暫的刺激而改變,的確是會變回來的。但是生物們沒有所謂原來的膚色這件事,他們會依據環境與食物而改變體色。所以阿!可千萬不要被體色給騙了,請記得他們身體的特徵。(回想初次和他們見面時,就充滿了疑惑,明明顏色就不一樣,竟然說是同一種,怎麼也不相信。)

Q5為什麼魚會有魚鰭?  
A5其實不是每種魚都是有魚鰭的喔,至於生物們為什麼會生長成現在的模樣,可能要翻開演化論第二千七百八十三頁……(開玩笑的),但這個問題探討起來真的不是三言兩語,不過就像人有雙手是一樣的道理,生物們在誕生在這世界中時,都已經攜帶了不同的裝備,然後因為環境或生活條件不同,而做了些身體構造或基因上的改變,最後生存下來的要嘛是適應能力強,不然就是超級幸運兒,所以阿我們可都是適應能力強的超級幸運兒呢!

Q6台灣纓口鰍在何時繁殖?會產卵在哪裡?      
A6:臺灣纓口鰍的繁殖期大概從每年的三月開始,一直到十二月,產卵的地方在溪流兩岸,水流比較和緩的礫石上,才不容易被水流衝走。

Q7為什麼鰕虎可以一直吸著石頭?
A7那是因為,蝦虎的腹鰭特化成圓盤狀,所以從上往下看是看不見蝦虎腹鰭的,圓盤狀的腹鰭就像個小吸盤,使他可平貼在石頭上而不會飄流,很厲害吧!

Q8會不會有鯉魚?
A8這位小腳丫講的鯉魚是平常在小水塘裡用飼料餵養,常見顯著色彩以紅白橘的「錦鯉」嗎?由於「錦鯉」為人類培育的種類,所以正常情況下一般的溪流裡是不會出現的。如果指的是口唇比較向下,有兩對鬚,體色相較錦鯉為單一顏色,雖然是外來魚種,但是目前台灣的溪流中的確有機會見到他。
              
其他生物篇   

Q1水蜈蚣有幾種品種和他生活在哪種水域?
A1【水蜈蚣】是黃石蛉幼蟲的俗名,在台灣紀錄跟黃石蛉同科別的昆蟲,目前有7種,我們都稱他們為石蛉。石蛉普遍都生活在溪流的上游或水質比較乾淨、水中氧氣量比較高的水域。

Q2為什麼豆娘的幼蟲要在水裡生活?  
A2:昆蟲生活史的一部分或全部過程在水面或在水中度過的昆蟲,我們稱為水生昆蟲。豆娘即為水生昆蟲的一種,其呼吸方式是用尾鰓,需透過水這個介質吸取到氧氣,直到羽化成成蟲後,上陸生活。如果就演化的角度來說,因為環境或基因的改變,有些水生昆蟲在演化的過程中都未離開水,而有些曾經登陸又回到水中,身體構造的演化讓他們能適應在水中的生活。演化所需要的時間,遠超過人類的生命史,就讓時間說明一切吧!

Q3:水中有沒有蛇?    
A3:當然有!例如:赤腹游蛇、白腹游蛇、鉛色水蛇、唐水蛇等。這樣有讓你不敢下溪水嗎?其實蛇類多數很怕惹事,而人類的動作又很大,所以基本上他們都會盡量離我們很遠。

Q4:公的蚊子吃什麼?
A4:蚊子的公母食物類型差異很大,但都是用它針狀的口器,以植物的汁液或露水為主,用以維持基本身體機能,等待繁殖的機會。


        以上彙整了今年兩個梯次小腳丫們的問題,這次先分享小腳丫們在河川的上游段活動後的疑問,至於到了中游及溪口調查後,小腳ㄚ們還有哪些可愛的疑問呢? 敬請期待後續「十萬個為什麼」之小腳丫中游段及溪口。


欲知詳請,請點選以下網址
活動相簿:0704-0706活動相簿    0718-0720活動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