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產館-植樹月的尾聲,我們來談談造林

常常在帶假日的定時導覽解說時,很多遊客都會對於造林區裡頭所介紹的造林樹種及作業流程這兩者有著蠻大的興趣。通常其中大家比較會有概念的,就屬於樹種的部份了,尤其是紅檜、樟樹、肖楠以及烏心石等這些於伐木時代為台灣帶來經濟收入的樹種。但是,除了樹種知識之外,其實造林的作業流程也是非常值得了解且重要的,今天就讓我們帶大家來了解造林工作的主要脈絡吧!

造林工作其實是一項相當複雜和困難的工作,必須先在苗圃把一顆顆幼小的種子培養長成樹苗後,將它們移到造林預定地植種,在這同時得克服台灣陡峭的地形和並不怎麼溫和的氣候,最後再細心地照料它們茁壯成一棵棵健康的大樹。除了要耗費體力、心力和資源之外,還得經過時間的考驗才有辦法完成造林這項複雜的工作。而當中主要的作業流程分別如下:

採種:
採集種子是造林工作的第一個步驟,一顆種子如果有好的基因,相對地之後的存活率也會跟著提高,將來也比較容易長成人們所需要利用其木材的身形;所以供採種之母樹必須要長得頭好壯壯、樹形挺直且尚未遭受任何病蟲害者為佳。不過因為這些母樹大部分都生長在深山裡面,所以林務人員常要翻山越嶺地進入山林裡面採集種子,並進行初步篩選。
圖片中,左邊為台灣扁柏的毬果,右邊為種子

培育樹苗:
通常在播種之前苗圃都要先栽種綠肥植物,就像平地的稻田一樣,經過翻土、整地等步驟,才將篩選過後的種子播撒在苗床上面,並且在蓋上泥土之後還會再度覆上一層稻草或稻穀,以保護種子不被雨水沖刷掉。從種子一直到發芽長成幼苗的過程中,需要澆水、施肥、除草,防止病蟲害等細心照料,才能夠讓每一株幼苗都能夠順利長大。直到幼苗長到標準規格後,必須先淘汰掉部份成長不良的細苗,然後將剩下的優良幼苗作初步修剪,包裝之後就等待運往造林地進行造林了。
圖為早期太平山十字路的苗圃,培育樹苗之情形

整治造林地:
整片造林預定地在種植前,必須經過「土壤整治」、「植物群整治」等過程。其中植物群整治的話,就像是我們栽種蔬菜一樣,一定會先確保作物的生長空間,所以會移除掉部份的其他植物,以防止其他植物搶了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供給;如果造林的目的是將來要採取這些林木來利用,就也是一樣的道理,先進行土壤和植物群整治才開始栽植。若是防止土石崩落的保安林,往往在易崩坍或陡峭之處,則會希望盡可能有植被覆蓋,就會交由老天爺來選擇,而不會進行其他植物的移除了。

造林後之維護:
由於台灣的氣候溫暖多雨,雜草生長的速度非常迅速,所以種苗種植之後還需要不停地除草,以避免種苗被雜草掩蓋,並確保種苗有充分的成長空間。因為氣候或地形的影響,有時候也會造成種苗枯死的情形,所以必須進行補植。而最後的「疏伐」、「修枝」則是確保造林整體成果的重要工作。疏伐是指移除畸形生長及過於密集的幼樹後,將樹形優美且具生長潛力的幼樹均勻地保留下來。修枝是指鋸掉在樹木底下的枝節,以培育成通直無節的良材。
圖片為早期太平山十字路的杉木造林之情形

造林的目的及選擇:
在過去,造林的目的主要在於經濟生產,然而隨著大眾保育概念的提升,林業經營也逐漸由森林開發轉型為自然保育;森林生產也由林木伐採轉變為以森林遊樂、國土保安等維護環境的方式進行。因此,現在的造林地點、樹種也依據不同的目的來選擇。如以國土保安為目的,則造林地點往往是森林不易自行復原,但地形又需要有植被覆蓋避免土石崩落的地區,樹種則是以九芎、台灣赤楊、光臘樹等生長快速、耐受性高且根系較為發達的原生樹種,在維護上也以降低土壤沖蝕為原則;如以社區綠美化為目的,則選擇社區內需要美化的空地,種植樟樹、山櫻花、楓香等樹型優美之樹種。

看完了上述的造林過程就可以想見,這其實是一項很複雜且困難的工作,而對於這些好不容易得來的成果,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的心情,除了感謝造林工作人員的辛苦之外,也要珍惜森林所帶給我們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