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天才小釣手」!

野外魚類調查的方法很多,這次教導小朋友以垂釣方式,進行林業文化園區內貯木池魚類調查,瞭解埤塘、湖泊生態系中有哪些魚類。
俗話說『給別人魚吃,不如教他怎麼釣魚』,釣魚前當然要學習怎樣製作屬於自己的釣竿。

小朋友專心聆聽講解,以免等等釣竿做不出來,只能看別人釣魚。

竿頭跟釣線堅連接要綁緊,才不會等等釣到大魚,魚線被扯掉,那就可惜囉!

釣竿製作完成出發前先練習一下如何拋投。釣竿拋投需要放輕鬆,手臂帶動手腕,朝目標投出,切勿用力過度,以免釣線打結或勾到東西。

整隊出發,釣竿長長,小心別碰到樹枝或插到別人就不好了。

愉快前往預定釣點,準備大顯身手一番!

開始釣魚囉,魚可以釣不到,但姿勢一定要帥!

釣魚除了是魚類生態調查方法之一,亦能培養性情、磨練耐性,浮標有魚訊反應,小朋友千萬別急著拉或反應過大。

小薛哥哥正教授小朋友有關浮標設定,不同的釣點,對於浮標深度的設定,皆有所差異,應示現場情況做調整,這樣浮標才會在水中站起來。

雖然只進行約40分鐘垂釣調查,但成果還算不錯!調查到不少高體鰟鮍、台灣細鯿及吳郭魚。

調查結束後,檢視各組所釣獲魚種,以「吳郭魚」釣獲最多,吳郭魚顧名思義是由姓吳及姓郭的兩人所引進,因為吳郭魚很適應台灣的氣候及水文環境,除了魚塭養殖外,目前在野外亦有大量族群分布,但因吳郭魚環境容忍度高,以及雜食性的覓食習慣,過大的族群分布,已影響台灣本土魚種的棲息空間。
 

此外,我們也調查到高體鰟鮍,高體鰟鮍俗稱『牛屎鯽』,主要因為高體鰟鮍在早年農業時代,常生存在水牛休息的埤塘或水田,在水牛的排泄物周邊覓食,因此有這俗名。體側魚鱗散發出橘紅色的是成年雄魚,


高體鰟鮍體形成菱形狀,體側散發出橘紅色光澤的是成年雄魚(下圖),雌魚的體色則黯淡許多。

在今天的調查中,觀察到生存於埤塘或湖泊生態系的魚類,普遍而言,魚類的體高相較溪流中所棲息的魚種皆較高,係因埤塘或湖泊中水的流動較為緩慢,不需演變成流線型以減緩身型造成的水阻力,這當中有兩種說法,一為生物為適應環境,而演化其外型;另一種說法是生物受到形體器官限制,而棲息在不同地方。

但是,不管真實的情況是哪種,皆顯示出生命在面對自然環境變遷,所展現出的生命力。然而人為的破壞速度卻遠超過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人類可以輕易改變生態棲地,可以輕鬆抹殺自然生物,可是自然回復卻相對緩慢,也因此,藉由生態調查,瞭解生物族群的分布與數量,並進行保護,維持生態棲地,給生物一個生存的美好環境。

藉由今天的生態調查,我們培養了一群環境小尖兵,期許這些生力軍,未來可以持續為環境近一份力!

公告: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在8/5~8/6濕地樂園遊一下的營隊活動中,帶著30個小朋友一起溪游松羅溪,活動結束後請小朋友們發表所學習到的成果,大家都好認真的呈現,以下是由中心的老師們票選出來的佳作,他們將可以得到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筆記本一本。


得獎的是 (請給他們掌聲鼓勵鼓勵!!!)


安坑國小-余澤康                          五常國小-曾耀慶
新社國小-陳亮寰                                     同德國中-李昇遠